close

  反偽打假鬥士方舟子早在2010年就對酸堿性體質這一說法打過假,他在《騙人的“酸性體質學說”》一文中指出,“酸性體質學說是一種騙人的偽科學說,如果相信了它去購買‘排酸’保健品,那是在浪費金錢,如果根據它來指導飲食,反而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。”

  按照酸堿度,確實可以將食物劃分為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,但這樣的劃分沒有意義。方舟子指出,無論是什麼食物,吃到胃裏都變成了“酸性食物”。胃酸是強酸性,pH值可低到1—2,在它的作用下,食物都成了酸性。食物從胃進入腸道,被堿性的腸液中和,又成了“堿性食物”。所以,吃下去的食物,不管原來是酸性還是堿性,結果都是一樣的,都是先變成“酸性食物”,再變成“堿性食物”。

  至於人體體質的酸堿性,方舟子指出,“人體會自動調節酸堿平衡。”如果膳食中蛋白質攝入過多,蛋白質分解產生的氨基酸在血液中累積,有可能讓血液變酸性,這時,鈣會從骨質中釋放出來中和它們。細胞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被送到血液中形成碳酸,但人體可以通過呼吸不停地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去。

  盡管酸堿性體質學說早已被打了假,但在互聯網上依舊傳得紅紅火火。在微博和人人網這些社交網站上,“酸堿性體質”段子隔三差五就被分享轉載,使一些人信以為真。

  酸中毒≠酸性體質

 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,人體血液的pH值精確保持在7.35—7.45之間,這是人體細胞完成生理功能的最佳酸堿度,少一分或者多一分都不正常。人體酸堿平衡非常重要,如果人體血液pH值低於7.35,會發生酸中毒,而pH值高於7.45則是堿中毒。

  北京友誼醫院營養科營養師顧中一在果殼網上撰文指出,“酸性體質”其實是偷換了“酸中毒”概念。臨床上確實有酸中毒發生,比如糖尿病人的酮症酸中毒等,但這些都是由於服用了某種藥,或者是患了某種疾病才出現的,如腹瀉、腎衰竭、脫水等。換言之,是先得了病,才出現的酸中毒,而不是酸性體質導致了疾病。

  互聯網上流傳的段子聲稱:相當一部分人屬於“酸性體質”,表現為新陳代謝緩慢、易疲勞、情緒不穩定、肥胖等等。其實,這些所謂的“酸性體質症狀”都是亞健康的表現。而要改善亞健康狀況,必須養成健康的飲食和作息習慣,保持心情愉悅,保證運動充足。“多吃水果、蔬菜、粗糧等健康食物,少吃肥肉、油炸類不健康食物,早睡早起,杜絕熬夜,養成定期運動習慣,保持身心愉悅。”這些老生常談的常識,又在“酸堿性體質”說法下,成了“將酸性體質調整成堿性體質的要訣”,其原理不過是換湯不換藥,沒有什麼新意可言。

  所以說,人有多種體質,但不包括酸堿性體質。出現不良體質後,只要及時的調理和改善,還是可以恢複身體健康的。當然,關於體質養生的保健秘方也有不少,你可以認真學習和使用。

  區別暑濕感冒與風熱、風寒感冒,可以通過“肚子”來判斷。天氣炎熱之後,不少人即便是肚子空空卻沒有什麼食欲。胃口差,吃得少,,體能下降,患上感冒的機率增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ro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